第一种是姓加官职。
对方是兵部尚书,您可以叫他“李尚书”;是兵部主事,您可以叫他“张主事”。比如大诗人王维做过尚书右丞,就喜欢别人叫他王右丞,陈子昂叫陈拾遗,李白叫李翰林。如果对方的官职很复杂,而且不好听,比如杜甫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可以称呼他为杜工部。
如果您的官职是宰相,别人可以称呼您为“相公”。在后世,这个词是妻子称呼自己丈夫的,可是在唐朝,它就可以用来称呼宰相。
第二种是姓加地望。
魏晋时期,官员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族背景,如果是门阀贵族出身,就会出门走路带风,自带光环。到了唐朝,社会风气也是如此。
比如,您出身河北博陵崔氏,在朝中为官,别人就可以叫您“崔博陵”。韩愈出身河北昌黎县,就有“韩昌黎”的称谓。
唐朝中后期,门阀贵族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姓+做官地域”的称呼逐渐成为主流。比如柳宗元在柳州做官,就有“柳柳州”的称谓。
第三种是姓加行第。
如果您穿越到某个家庭(也可以是整个家族),有十个兄弟,您排行第八,别人会叫您“八郎”,八就是您的“行第”。在那个年代,不管是皇室,还是官场和民间,都可以用行第来称呼别人。
比如,裴寂在家族里排行第三,李渊就喜欢叫他裴三。白居易在家族里排行二十二,就有白二十二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