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德国在实体经济中嵌入“镜像化”的虚拟经济。从资本占比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ICT资本的占比都远低于其他要素占比。从1995年到2014年,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不足1%,但是发展中国家的ICT资本贡献率远高于发达国家。未来,ICT部门对于经济的贡献将进一步增长,甚至可能会占到经济总量的半数左右。德国制造业的升级是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重要动力的,在整个制造业发展中,德国力求在产品设计、规划、生产、销售、终身服务等环节都打通实体与信息化的壁垒,通过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系统,实现企业“镜像化”的监管和服务过程,减少企业的库存压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劳动力供给缺口增大,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增加
德国工业4.0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灵活性,要求个性化大规模制造、多变的市场和高效柔性生产,这就要求提升劳动力素质。从图11-3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德国的高技能劳动力占比不断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2年,OECD国家的平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77.89%。截至2012年,德国的高技能劳动力占比达到28.1%,中等技能劳动力占比达到57.8%,这得益于德国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从图11-4可以看出,2017年,德国有职业证书的劳动者占比相对较高。而在有学历证书的劳动者中,拥有硕士及以上的劳动者占比相对较高。德国人严谨的风格,以及其独特的“学徒制”高等教育模式,使得德国制造业的风格非常务实,理论研究与工业应用的结合也最紧密。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历来被看作德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德国制造”产品的质量保障。第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世界知名,这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员工。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针对中学毕业生的为期三年的专业技术人才教育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在德国,每年约计60万年轻人开始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约占同龄人数的三分之二。职业教育期满后,同一行业的学生参加由德国工商协会组织的全德统一资格考试。德国有高达400多个职业需要执业证书。第二,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了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一种独特类型。目前,德国约有219所应用技术大学,学校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但是可以和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同时,德国政府为应用技术大学在电子、材料、机械制造等制造领域的成果转化提供大量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