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泓)
瓷器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它是从陶器演变来的,由无釉陶、釉陶,以至于发展为成功的瓷器,是有极其悠久的历史的。
“瓷”字在文献上,最早见于晋朝吕忱著的《字林》。嗣后在潘岳的《笙赋》中,更出现了“缥(piǎo)瓷”这样的名词。所谓“缥瓷”,就是淡青色的釉瓷。又晋人杜育的《荈(chuǎn)赋》中有“器择陶楝,出自东瓯”的话,东瓯就是现在的浙江温州,是当时烧造瓷器的地方。不过严格来说,这一时期还只能算是瓷器的过渡阶段。到了唐代,才能说是真正烧造、使用了瓷器。
我国瓷器的发展是以“青瓷”为主流的,下面我们试从考古发掘的材料以及传世的实物,略述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代表“仰韶文化”的彩陶,胎质坚细,器上有用赭、墨、红、白等颜色涂绘成的多样几何形图案花纹。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面还绘有鱼、鹿等花纹。代表“龙山文化”的黑陶,胎质细腻,器壁很薄,表里黑色,光亮有如涂漆。
195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郑州二里冈发现了商代的釉陶器和一些碎片,它的骨胎坚硬,大部分是灰白色,类似“高岭土”,只因加入了石英,所以器表不甚平整。器物上的釉色呈青绿色或青黄色,釉水虽薄,可是却和胎骨结合紧密,烧制温度都在1000度以上。这种釉陶器,既可以说是瓷器的雏形,也可以说是瓷器的祖先。当然,如果要拿它和后世成熟时期的瓷器相比,那还是相差很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