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很多粟特人迁到了中国新疆地区和内地,频繁地在中亚、西亚和内地之间转贩经商。出于经商的需要,他们在沿途的很多地方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宜居地。这么一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宗教信仰(比如对祆教的信仰)、生活方式以及一些文化艺术传播到这些地区。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敦煌。敦煌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处于一个要冲的地位。最晚到公元4世纪初,敦煌就有来自康国[24](大致相当于撒马尔罕[25])的粟特贵族百来人,这些贵族加上他们的眷属、跟班、奴仆,竟然有千人左右。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再举个例子,姑臧(今天的武威)也是一个商业转运、物流的重镇。在这个地方也聚居着很多粟特人。
在中亚考古史上,曾经有过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探险家斯坦因[26]在1906年的时候,于敦煌以西的一个古代烽火台底下,发现了九封粟特文写的信札,它的年代正是公元4世纪的初年。其中有几封信就是粟特人从姑臧或者敦煌,写给故乡撒马尔罕(也就是康国),以及布哈拉[27](也就是安国)的,信中汇报了他们经商途中的一些情况、困难等。这是一批非常重要的信札。而北魏都城洛阳,更是当时中外人士会聚、文化交流的最大中心,那里更不例外,生活着很多粟特人。文献当中对洛阳这种异文化汇聚的盛况多有记载。近年来,在洛阳发现了很多北魏的陵墓,在这些墓中出土了一些须发是球状的、高鼻深目形象的陶俑,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是西域或者中亚一些民族人士的形象,这证实了文献的记载。